贵州加快培育特色猪种
路一直都在
·
2022-08-05 10:06:33
本文转自:贵州日报吴传娟近日,贵阳市花溪区的贵州地方猪核心保种育种基地里,一派忙碌景象,工作人员正在对种猪进行体型外貌评定、生长肥育性能评定、产肉性能评定、繁殖性能评定等一系列常规性能测定工作,并结合全基因组测定结果,筛选优质种猪。种猪有“猪芯片”之称。优良种猪长得快、产仔多、肉质佳。生猪种业的长期稳定,直接关乎国家“肉篮子”安全。高质量的本土种猪品种,不仅能减少对国外种猪的依赖,更具有强大的后续产业带动能力、资源环境优化作用。可乐猪、黔北黑猪、从江香猪、江口萝卜猪……贵州有许多优质本土猪品种,7个地方猪品种载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猪志》。不过,由于优质地方猪种保护开发力度不够、高性能品种猪依靠进口,且育种成本高,短期内看不到效益,使生猪产业陷入“引种—维持—退化—再引种”的恶性循环。“本土猪虽然繁殖力较低、生长周期长,但消化力强,耐粗饲,肉质好风味佳,环境适应性强。”贵州省现代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首席科学家、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史开志说,本土猪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资源,开展优质地方猪选育,已经刻不容缓。近年来,我省在地方种猪培育上多措并举,种源自给率不断提高。2011年,立足山地资源,贵州开展了“黔猪配套系”育种规划,旨在培育出高繁、快长、好吃、节粮的生猪新品种(新品系、配套系),破解制约贵州特色猪产业发展的种源制约瓶颈,提高贵州特色猪竞争力。“针对地方种猪的不足,我们引进太湖猪和巴克夏2个外来品种,与贵州地方猪互补,形成科学、系统、完整的地方猪育种与遗产改良素材体系,支撑开展贵州新品种、新品系和配套系培育。”史开志介绍,太湖猪是世界上产仔多的猪种,对我省地方猪种繁殖性能的改良具有重要的意义。选育本土新品种,既要保持地方猪的优良肉质和口感风味,又要大幅提高它的生产效率和瘦肉率,满足中高端消费需求。而改良本土猪性能、解决瘦肉率,培育抗病品种的问题,正是“黔猪配套系”的选育核心。生猪育种和作物育种的不同之处在于,生猪育种培育需要数量庞大的核心育种群,少则几百头,多则上千头。猪作为一种活体,一年最多一个世代,培育难度大、耗费周期长、花费成本高。残酷的是,时间的积累、大量数据的记录,也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成功。“育种的本质是筛选!要有足够大的种群规模和种群数据支撑,才可以不断地进行对比、筛选、优中选优,不断优化育种成果。” 史开志坦言,选育新品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就算培育出了新的品种,最终还需要接受市场的选择。对于生猪养殖来说,环保问题一直是行业的痛点和难点。贵州省畜牧兽医研究所采取因地制宜、适度规模、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优质特色猪生态养殖模式集成,将猪粪、猪尿中的生物有机质变为生物有机肥,进而转化为优质牧草作为猪饲料变为优质蛋白质,实现了废物的循环利用,降低养殖成本,为饲草、蔬菜等种植业提供有机肥供应保障。近10年来,在省发改委、省农业农村厅、省科技厅等单位以及贵州省现代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等的支持下,“黔猪配套系”选育建设了由核心育种基地、规模化育种扩繁基地和新品种展示基地组成的育种基地格局,构建由种猪性能测定站、分子育种实验室、疫病防控功能实验室、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控制中心等组成的育种平台,凝聚了地方猪保种育种人才团队,形成了贵州省地方猪保护与繁育工程研究中心。截至目前,“黔猪配套系”的育种群ETEC-F4ac抗性稳定遗传,一头能繁母猪年可提供断奶健仔25.23头;300日龄的商品猪,每头出栏重147.83公斤,育肥期日粮中青绿(青绿发酵)饲料占比可达30%以上、屠宰率77.84%、瘦肉率53.14%、肌内脂肪含量3.65%,与传统地方猪相比经济性能显著提高,具有良好的贵州山区环境与非常规饲料资源适应性。“育种是一项长期传承性的工程,千万不能急功近利。我们将继续抓好‘黔猪配套系’新品种培育工作,突破我省优质特色猪产业发展种业制约瓶颈,力争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实现我省生猪种业原始创新的育种目标。”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党委书记吴佳海表示,将力争尽早尽快实现育种目标,及时服务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