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宁强县“80后”庞文国:返乡建场养猪千余头 助力乡邻致富增收

仲夏时节,骄阳似火。6月14日中午,在陕西省宁强县安乐河镇唐家河村干部的带领下,笔者等人驱车从唐家河村委会出发,沿着林中通往二组的一条蜿蜒盘旋、坡陡弯急、高低不平且又狭窄的土路,上下左右颠簸了20多分钟后,终于来到了海拔1000多米半山腰上的养猪场,见到了正在猪场忙碌的“80后”小伙庞文国。
庞文国在接受采访
说明来意之后,中等个儿,有些帅气,被太阳晒得皮肤黝黑、穿着一件白色工作服、背着一个大喷雾器、满脸笑容、额头冒出豆大汗珠的庞文国赶紧过来给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进行了一次消毒。
“你们不要介意,到我的猪场来的人都要进行消毒。因为今年我一共饲养了1800多头猪,其中繁育母猪160多头、小猪500多头、肥猪1100多头,丝毫不敢麻痹大意啊!”庞文国笑呵呵地对笔者等人说,“没想到今天的太阳这么大,天气这么热,你们竟能爬到这山上来,真是辛苦你们了!请你们赶紧到我那简陋的办公室去喝口水、歇息一会儿吧……”
今年33岁的庞文国,自从初中毕业后,就跟老乡们一起外出闯荡打拼。他来到河南,在三门峡某金矿从一名矿工干起,再到包工头,一干就是10多年,不仅在那儿找到他人生的另一半,还有了一些积蓄。
猪场
外面的风景再好,都不如回家的路。2019年年初,庞文国与妻子商量后,决定返回家乡创业——建场养猪。他先在安乐河街附近租房养了几百头猪,效益还不错。一年后,他回到了唐家河村二组,与他人合伙一起在山坳里重新建猪场养猪,带领乡亲们共同增收致富。他筹集了500多万元,在唐家河村“两委”的帮助下,流转土地300亩,在居住的房屋附近及对面的山坳里修建了两个猪场,新购置了许多设备和新加系二元母猪,开启了大规模养猪的事业。
养猪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关键还要靠技术,尤其是养上千头猪更不能掉以轻心。为此,他专程到外地某大型养猪场去学习了两个多月的养殖技术,还跟汉中某饲料厂签订了提供技术支撑和优质饲料、帮助销售生猪等合同。
庞文国在打扫卫生
“虽然养猪又脏又累,还有风险,但我并不怕。既然我选择了发展养猪产业,就要加倍努力把猪养好。我虚心跟人学会了给猪看病、阉割小猪等技术。即使现实中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说因汛期道路不畅饲料运不进来生猪拉不出去、圈舍不足等问题,我也要想方设法去克服。”庞文国笑着说,“去年至今年生猪市场一直不景气,许多人都劝我放弃养猪,但我绝不轻言放弃。一方面我投入了那么多资金不能放弃,另一方面我相信养猪大有‘钱’途。这几天,我既要把猪养好,还忙着扩建几间圈舍和几个化粪池。下一步,我们还将利用猪粪发展蔬菜种植产业,种植草料养猪、养牛等,带动更多农户通过到猪场和牛场、蔬菜种植基地务工和入股分红、土地流转等方式增收致富……”
饲养员在打扫卫生
随后,笔者跟随庞文国进圈舍参观。偌大的圈舍里,或站或卧的大猪小猪、白猪黑猪都哼哼唧唧地叫个不停,犹如正在演奏一曲动听的交响乐。庞文国与饲养员赶紧给这些张着嘴巴叫的猪儿喂食喂水。他们忙碌了好一阵子才喂完。喂完之后,他们又开始打扫圈舍里面的卫生。
哺乳
据了解,这个猪场出栏的生猪不仅销往本地,还远销四川、甘肃等地。猪场的日常运营、管护、喂养等都是请的本村村民,其中不少还是脱贫户。“我今年56岁了,外出务工家里又走不开。自从庞文国开始在这里建猪场养猪以来,我就利用农闲时间到这里来打工,每天100元的工资,每年至少要挣2万多元,这样既给我们家庭增加了收入,还能让一家人团团圆圆……”唐家河村二组村民何元亮在猪场扩建工地边干活边对笔者说。
何元亮在猪场扩建工地干活
“在外打拼并富了的庞文国返回家乡建猪场养猪,带动乡亲们一起增收致富,的确是件值得称颂的大好事,我们村‘两委’必须为这样的经济能人和致富典型提供更多更好更热情的服务。”唐家河村支部副书记、宁强县人大代表庞小丽说,“尽管目前唐家河村二组存在汛期道路不畅等问题,但这些问题只是暂时的,我们一直在努力帮助解决。今后,我将认真履职尽责,继续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硬化通往二组包括养猪场在内的近4公里道路,助力农户增收致富,助推乡村振兴。”(吴天文 刘炳林)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