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基高位圆池循环水养殖加州鲈技术

陆基高位圆池循环水养殖加州鲈技术

_覃延茂等

目前,水产养殖已经逐步向绿色化、集约化、自动化发展,突破传统池塘养殖、网箱养殖弊端,通过生产实践,研发创新出陆基圆池循环水养殖模式,通过推广与应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 以加州鲈养殖技术为例, 分析陆基高位圆池循环水养殖技术措施,旨在进一步促进加州鲈养殖向标准化、高质量化发展。


1 加州鲈生物学特性

加州鲈原产于北美洲,又名大口黑鲈,是典型肉食性淡水鱼类。 肉质鲜美,抗病能力较强。 鱼体延长而侧扁,体高与体长比约为1:3.5~4.2,沿侧有黑色斑纹。 我国对加州鲈第一次引种在上世纪70年代,首先引进至台湾地区、广东地区,之后通过人工繁殖,将鱼苗引种到浙江、山东、河南等地,同时通过生产实践,总结出加州鲈一系列生活习性和生长特点。

1.1 幼鱼爱集群活动,但易受惊吓,具有较强的钻地性,常藏身于树枝丛中,如果是池塘养殖,更喜欢栖身于沙泥质净水环境中下层。

1.2 幼鱼摄食量一般达到总体重的1/2左右,成鱼摄食量较大,猎食性强,喜欢捕食小鱼,经常单独觅食。

1.3 加州鲈最适宜饲养温度为20~30℃水温,水温过低时,鱼群常会停止摄食。

1.4 耐 低 氧能 力 较 强 ,pH 值 6~8.5, 盐 度 不 能 超 过10‰。

1.5 加 州 鲈 生 长 速 度 较 快 , 养殖 2 年 , 体重 可 达1.5 kg/只, 养殖3年体重可达到2.5 kg/只, 一般情况下,经人工养殖规格达到0.5~0.75 kg/只即可上市。

2 陆基高位圆池循环水养殖技术

2.1 养殖区和尾水处理区建设

2.1.1 养殖区建设

养殖区包括陆基高位圆池、循环水系统、增(供)氧系统、智能水质监测系统等组成。 建设陆基高位圆池,里侧为帆布材质,养殖池外侧为不锈钢或镀锌钢铁材质, 养殖池由圆锅底和圆柱形组成, 半径为5~8 m,圆柱高一般为1.5 m,地下为 圆 锅 底 或 圆 锥 底 和部分圆柱(高约0.5 m),圆锅底或圆锥底朝中央向下倾斜角度为6°~10°,地上圆柱部分高约1.0 m;循环水系统,由进排水管道和水泵组成;增(供)氧系统由罗茨鼓风机(按10~15瓦/m2配备风机)、输氧管道、微孔增氧设施等组成;智能水质监测系统由水质监测器、传感器、信息接收终端和遥控系统等组成。

2.1.2 尾水处理区

尾水处理区面积应是养殖区养殖池面积5倍以上。 由微滤装置、沉淀池(三到四级)、过滤坝、生物净化塘等组成。 尾水处理前端为微粒装置,然后到沉淀池,二级和三级沉淀池可以安装曝气装置,沉淀池可以建设三级到四级,每个沉淀池之间建设过滤坝(过滤坝中填充火山石等过滤物),最后到净化池。 净化池可以是水库、池塘等。 净化池投放净水鱼类、种植水生植物或投放微生物制剂等来调节、净化水质,达到循环利用。

养殖尾水经圆池底部排水口排到总排水管道进入微滤机进行过滤,滤过的水进入多级沉淀池,后进入到水质净化池,通过净化池里的净水鱼类、水生植物、及投放的微生物制剂对进入池水中的浮游生物、氨氮、亚硝酸盐等吸收利用及调节,使水质达到养殖水质标准要求,并循环利用。

2.2 苗种放养

2.2.1 放养前消毒

在苗种放养前, 首先对用漂白粉泼洒等消毒药进行全池消毒,次日用水清洗干净,同时在进水口处设置60目密网,防止野杂鱼进入。 对要购进的苗种,出塘前对苗种进行拉网练鱼,苗种运到目的地后,当装鱼种容器里的水温和高位池水温基本一致时,开始放苗,减少鱼苗应激反应,用3%~5%盐水浸泡鱼体5~10 min,2 d后利用聚维酮碘全池泼洒消毒,以此消杀鱼体、圆池中寄生虫,开启微孔增氧设施进行池内增氧。

2.2.2 放养密度

严格控制饲养密度, 将放养密度控制在养出商品鱼30~50 kg/m3。

2.2.3 及时分塘

加州鲈属弱肉强食动物,生长速度不一,同一圆池内鱼体大小悬殊,应该及时分塘饲养,避免出现饵料不足时大鱼吃小鱼情况。 因此在苗种标粗阶段,进行2~3次分筛,分池饲养。 定量、定时投喂,给予足够饵料,以此增强培育效果。苗种放养时间还要根据鱼上市时间来推算,错锋上市,实现养殖效益最大化。

2.3 水温控制

陆基高位圆池循环水养殖在南方终年可养,但是当冬季外界冷空气长时间徘徊,水温较低,因此必须对水体进行加温保温,可提高加州鲈养殖效益。 因此养殖场在建设时可在圆池上搭建保温棚, 同时增设加温设备,主要为空气能热泵,并且该类设备可以在夏季作为冷水机使用, 由于我国西南地区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夏季气温高,原池内容易滋生细菌和病毒,利用该设备,可灵活控制圆池内温度,在鱼苗最佳生长期,温度控制在26~30℃。

2.4 科学投喂饲料

2.4.1 饲料投喂时间

养殖加州鲈可选用膨化配合饲料,坚持“四定”原则。 标粗阶段,上午7:30之前、中午12:30之前、下午18:00之前分别投喂1次,投饲率约为3%~5%。 在10月之后,每日3次,天气转凉,投喂量可以适当减少,每日2次。 当水温降至15℃以下时,配合增温设施在早上7:00之前、中午12:00点之前、晚18:30之前适当投喂,投喂率约为2%~4%。 成鱼养殖阶段,上午9:00、下午18:00分别投喂1次。

2.4.2 饲料配方

饲料配方可以设置为豆饼20%~30%、次粉15%~18%、 添 加 剂3%~5%、 鱼 粉30%~40%、 米 糠10%~15%。

2.5 水质调控

加强水质监测。 包括溶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水中悬浮物等,发现水质指标异常,及时调控。 对于氨氮、 亚硝酸盐的调控一般采用微生物菌进行调控。 调节供氧量,使水中溶氧达6 mg/L以上,能达到溶氧保持7~8 mg/L更好, 饲料投喂前应加大氧供给量,确保饲料投喂期间溶氧达到7 mg/L以上。

流速调控。 根据不同的养殖阶段、日水交换量来调节水流速。 流速控制在0.1~0.3 m/s,喂料时降低流速。

2.6 加强日常管理

2.6.1 排污

及时进行粪便和饲料残余的排污。 一般在喂料后1h,观察鱼排粪便较集中的时间段进行排污。 每次排污时间以观察到从养殖池排到排水井的水没有明显见到污物为度。

2.6.2 调理鱼体机能,提高鱼的免疫力

每10~15 d投喂保肝和调节肠道环境的保健品、黄芪多糖等,调理鱼体机能,提高鱼的免疫力,减少病害发生,提高成活率和经济效益。

2.6.3 巡塘

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对于日常巡查发现水色、水味、鱼活动或体色等异常,要及时查找原因,对症解决;发现设施设备运行异常要及时处理排除,保证设备正常运行。

2.7 病害防治

常见加州鲈病害主要有肠炎病、花肝病、诺卡氏菌病、烂鳃病、细菌性溃疡病、出血病等,肠炎病比较多发,下面介绍治疗措施。

肠炎病发病原因: 主要由饲料变质、 水中溶氧低、水质恶化而引起,导致加州鲈抵抗力下降,水中细菌滋生,诱发肠炎。

预防措施

①在饲料中可添加肝胆保护类药剂, 促进肝脏排毒解毒,促进脂肪消化吸收,以此减轻肝脏负担。

②定期在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护理肠道,促进消化,改善鱼体肠道健康,最大化修复肠道黏膜,最终维护肠道菌群平衡,降低肠炎病发生率。

③如果加州鲈已经出现肠炎病, 可用肠炎烂鳃康100 g,加入100 kg饲料中,按常规方法投喂制成药饵,该药剂主要成分为头孢匹罗、盐酸沙拉沙星,可有效抑制肠炎疾病引发的继发性细菌感染, 每天2次,连用5 d,效果显著。

④利用水产微生态活水菌剂调水。 该类产品主要成分为芽孢杆菌、 水域生物复合酶制剂、 反硝化菌、乳酸菌、酵母菌等多种生物活性菌,能有效调节水中理化指标分解死藻倒藻,保持水体肥活嫩爽,抑制和消灭水体中弧菌、链球菌,确保水体有益菌群占主导地位, 且该类生物菌剂施加之后可有效改善水质,避免水体中出现氨气、硫化氢等异味。 施加量根据水体肥瘦用量为2~7 kg/hm2,每10 d施加1次。

3 陆基高位圆池循环水养殖优势与效益

在传统鱼塘养殖和网箱养殖中,鱼体发病率高,水体富营养化严重, 尤其是养殖尾水未经过处理就向塘外、网箱外直接排放,成为水环境污染的一个污染源,且单位产量有限。 而利用以上陆基高位圆池循环水养殖模式,配备智能化循环水配套系统,可将鱼苗驯化、标苗、成鱼暂养、吊水等一系列养殖活动一体化发展,实现了资源整合和高效利用,水产养殖尾水接近零排放。 据报道,该种养殖模式与传统养殖方法相比,化学污染程度有效降低。 其中化学耗氧量可降低82%,总氮降低88.5%,总磷降低94%左右。 有助于提高水产品养殖安全,实现水产养殖零污染、零排放目标,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加州鲈规模化、 集约化养殖已经成为我国大部分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柱产业, 可以帮助当地养殖户实现增收创收。 在生产应用中必须遵循加州鲈生活习性和生长特点,合理饲喂,科学建设陆基高位圆池,配备循环水系统和供氧系统,实时监测加州鲈生长情况和水质情况,降低病害发生率,促进加州鲈养殖高质量、健康发展。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