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从哪里来?
猪的寿命是多久?
双阴猪和单阴猪是什么意思?
谁知道猪是什么时候开始在人类驯养的?
猪是哪个朝代有的?
猪的历史比人类还要久远,猪的祖先是什么?
我们持续培育了八千年的猪为什么拼不过洋猪?猪肉到底是不是没有以前好吃了?然而现实情况比较复杂,在人类的操纵下,亚欧猪种血统混乱不堪,我们只能梳理出其中最重要的部分。
一般认为,人类驯化猪的时间仅比狗略短。对于喜欢凡事都争先的人们来说,似乎每一次能把家猪驯化时间向前推进的考古发现,都是一则值得庆祝的好消息。早期家猪和早期种植业的发展关系密切,因而最重要的农耕起源地——两河流域和黄河长江流域一直都是家猪起源地的主要竞争者。
不过现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更倾向于亚欧两地人民各自驯化当地野猪的结论。正所谓亚欧两开花,大家可以停止争论了。
猪是现代社会重要的肉制品来源。早在八千到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亚欧大陆和印度洋岛屿上的人类,就已经开始驯化野猪。目前发现最早的家猪痕迹,在距今九千年的土耳其境内的安纳托利亚东南部。
中国境内的家猪驯化时间也可以追溯到八千年前,红山、仰韶文明等的考古发掘也证明家猪的饲养在当时已经较为常见。
分子生物学对现代家猪的线粒体DNA的研究显示,现代家猪至少有欧洲野猪和亚洲野猪两个母系起源。也就是说,石器时代不同地区人类对野猪的驯化,可能是各自独立完成的。
人类养猪,主要是为了吃肉。因而经过人工选择,家猪和野猪相比,头部占比变小,生长期和孕期缩短,饲料转换率提高,体重也有所增加。
然而,无论欧洲还是中国,工业革命前的家猪产仔量、瘦肉率和增重速度都十分有限。因此,十八世纪之后,一批更适应现代养殖业需求的白色猪种被培育出来。
18世纪中期,英国人从中国广东引进了华南猪,和约克郡(Yorkshire)的本地猪杂交后,于1852年诞生了繁殖能力惊人的瘦肉型猪种:约克夏大白猪。
1887年丹麦人又用约克夏大白猪和当地猪杂交,培育出当今世界最常见的瘦肉型母本猪种:丹麦长白猪(Danish Landrace)。
美国人则在1830年用新泽西红猪和纽约杜洛克猪杂交出新型杜洛克猪种(Duroc),这种猪日均增重850克,90公斤屠宰胴体瘦肉率达到65%。
现代养殖业不会止步于此,约克夏大白猪、丹麦长白猪和杜洛克猪继续杂交,诞生出现代集约化养殖场最常见的猪种:杜大长三元杂交猪。
中国从60年代开始培育瘦肉型猪,先后引进了丹麦长白猪、英国约克夏猪、美国杜洛克猪和汉普夏猪。90年代后,白色猪种同集约化养殖场一起,成为中国猪肉市场的主流。
随着猪肉的供应越来越丰富,人们开始质疑白猪猪肉的肉质、风味不如从前。
猪肉肉质的优劣,主要受肌内脂肪影响,关键的香气,则来自于烹饪时由美拉德反应和脂质氧化降解反应产生的含硫化合物、杂环化合物和小分子醛、酮、醇、酸、酯等。简单说,就是猪越肥越美味。
当运用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研究猪肉香气时,典型的黑色猪巴克夏猪及其杂交品种的表现,确实比市场上占主流的白猪猪种更优秀。
还是在18世纪,还是英国人,还是从中国华南引进猪种,和巴克夏郡(Berkshire)当地猪杂交,选育出了黑色的巴克夏猪。
巴克夏猪及其杂交品种生长速度慢,不适合现代集约化养殖场,但是它们并没有被市场所淘汰。因为它们体脂脂肪率高,肉质鲜嫩多汁、风味十足,有漂亮的大理石花纹,逐渐成为英国贵族和上层阶级首选的猪肉。
巴克夏猪在清光绪(1875年至1908年)时期也进入了中国。中国如今常见的黑猪品种,如吉林黑猪、东北花猪、内蒙黑猪、新疆黑猪、北京黑猪等,大都诞生于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本土猪和英国巴克夏猪的杂交品种。
然而,不是所有的猪都可以简单用黑白来概述。比如汉普夏猪(Hampshire),究竟算是黑猪还是白猪呢?
从养殖角度来说,动物至年老时,繁殖功能逐渐衰退,继而停止发情,称为绝情期。绝情期年龄因动物品种、饲养管理、气候及健康不同而有差异。一般来说,家畜屠宰年龄远远早于其停止繁殖和自然死亡的年龄。猪可以活到10岁、马20岁、牛16岁、羊12岁、驴20岁。
我国猪种资源非常丰富,并具有繁殖率高、适应性强、肉质好等优良性状。
1.瘦肉型瘦肉型猪的外貌特征是:头部小,身腰窄而长,四肢高,腿臀丰满,肌肉发达,全身紧凑。它能较好地利用饲料中的蛋白质转化为瘦肉,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育肥期短。一般采取直线中等以上营养水平饲养,6月龄体重可达90~100千克。胴体瘦肉率55%~60%,膘薄,一般为2.5~3.5厘米。引入我国的长白猪、杜洛克猪、汉普夏猪和大约克夏猪以及国内培育的三江白猪、湖北白猪等属于此类型。
2.脂肪型其胴体脂肪比例较大,膘厚多达5~7厘米。胴体瘦肉率低,平均在40%左右,皮下脂肪、板油、花油都很多。其外貌特征是:体躯宽、深而短,全身肥胖。头短宽,四肢短,大腿丰满,体长与胸围相等,皮厚而疏松。我国的内江猪、荣昌猪属于此类型。
3.肉脂兼用型其生产性能及外貌特征介于瘦肉型与脂肪型之间。肉和脂肪的生产能力都较强,肉脂比例几乎1∶1,背膘厚4~5厘米。猪体格较大,体型长短适中,结构匀称,体质结实。我国大部分地方猪种,如北京黑猪、上海白猪、山东的莱芜黑猪及沂蒙黑猪等都属于这一类型,其生产肉脂的性能也较适于人们的肉食需要。
根据刊登在《自然》杂志上的研究发现,猪拥有与人类相同的与很多人类疾病有关的基因和蛋白质变异,例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氏症以及肥胖症。研究人员指出,通过进一步研究,猪的基因可以孕育出新疗法,对抗这些疾病。
通过对猪基因组研究,科学家发现猪拥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容易被食物诱惑和驯化,这些特征都与人类非常相似。
猪的起源最长可追溯到四千万年,有迹象证明家猪可能来自欧洲和亚洲,在被人们发现的化石中证明有像野猪一样的动物穿梭于森林和沼泽中等。
中国养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中期。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家猪,一般认为是距今约8000年的河北省武安县磁山遗址.。先秦时期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商、周时代已有猪的舍饲。而后随着生产的发展,逐渐产生了对不同的猪加以区分的要求,商、周时代养猪技术上的一大创造是发明了阉猪技术。
猪的繁殖性能非常强悍,不同品种繁殖性能差异略有不同,太湖猪以繁殖性能高著称于世,是全世界已知猪品种中产仔数最高的一个品种。有记载显示,太湖猪最多一次产仔数达到42头。
我国有十大土猪品种:1、互助八眉猪;2、荣昌猪;3、宁乡猪;4、陆川猪;5、淮猪;6、太湖猪;7、金华两头乌猪;8、东北名猪;9、香猪;10、藏猪。
此外,目前规模化养殖育肥猪常见的还是以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杂交而选育的外三元为主,外三元,外三元顾名思义都来源国外,杂交组合其后代抗逆性强,具有十分明显的杂种优势(抗病性能、繁殖性能、育肥性能等),因此市场多以外三元为主。
由于不同的猪体质不同,而且有所分类,寿命也就参差不齐,但依照科学的数据,正常的猪平均寿命大概是在二十年左右,最长纪录达50年之久。
猪科动物有极其发达的嗅觉,灵敏程度是狗的2~3倍,有的猪甚至能用鼻子嗅出埋在土里的地雷。猪在6米远的地方,就能嗅到长在25~30厘米深的地底下的黑松露菌(一种昂贵的植物)。猪类的嗅觉很灵敏,部分国家海关、机场会用经过训练的缉毒猪来搜查毒品以及违禁品。
猪科动物的平均智商在70到85之间,相当于3至5岁的幼儿。它们更多的表现出大智若愚的样子。别人说你笨猪时,你要好好考虑下有没有夸你的意思。
我国生猪养殖量占世界生猪总养殖量56.6%,我国生猪养殖在全世界的地位十分重要(也就是说,我国一旦缺猪,全世界猪价都会上涨)。猪肉在中国国内肉类产量和消费量占比均超过百分之六十。2017年中国生猪饲养产值接近1.3万亿,占国内畜禽(猪牛羊禽)饲养总产值比重约56.6%,生猪产业体量巨大。
我国是猪肉消费大国,猪肉菜及各类猪肉制品更是中国人春节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食。虽然我国消费总量已从2014年最高峰时的5719万吨下降到去年的5489万吨,但仍然稳占全球一半份额——也就是说,中国人口虽然只是世界五分之一,但每两斤猪肉里就有一斤是被中国人吃掉的。人均每年猪肉消费量达到40公斤。
我说的这些都是中国资料,不是全世界的.但绝对权威.
猪在中国是最早被驯养的动物之一,距今8000年前磁山遗址的猪就有被驯养的证据。对由于肉食资源缺乏而做出的被动反应和出现剩余的谷物可能是家猪出现的主要前提。家猪的饲养经过了“依赖型”、“初级开发型”和“开发型”这样的发展过程.
根据到目前为止所知的资料,中国距今大约10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主要是湖南省道县玉蟾岩遗址、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吊桶环遗址和河北省徐水县南庄头遗址等四处。其中,位于北纬25.5度的玉蟾岩遗址和位于北纬28.5度的吊桶环遗址里都发现了稻米或栽培稻的硅酸体、陶器、石器和骨器等
1:另外,位于北纬39度的南庄头遗址里也发现了陶器、骨器和石器等
2:依据以上发现,我们现在完全可以把中国古代栽培作物的开始及陶器制作的起源追溯到距今10000年以前。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遗址里发现的动物骨骼似乎都属于野生动物,目前还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当时已经存在家畜
3:一些学者认为中国最早的家猪出自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甑皮岩遗址
4:但是我们认为其所依据的证据是有问题的。首先是这个遗址的年代至今仍有争议,早期的报告把此遗址的年代定在距今5000年左右,文化遗存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较早阶段(5:后来通过碳十四年代的测定,又把此遗址的年代定在距今10000-7000年之间,这些碳十四测量数据尚有待于再研究
6:其次,这个遗址猪骨出土的层位归属还没有定论。整理甑皮岩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的学者指出这些动物骨骼全部出自1973年的发掘
7:有些学者认为1973年发掘的全部动物骨骼均出自早期,为距今9000年左右
8:但是另有学者指出1973年发掘的地层都属于这个遗址的晚期,为距今7000年左右
9:第三,判定这些猪骨为家猪的证据是有问题的。研究者仅仅依据年龄结构,即1-2岁的个体占据65%就判定这批猪骨属于家猪,既没有测量猪臼齿的长度和宽度,也没有研究牙齿磨蚀状况和猪的年龄的关系。另外,因为明确存在家猪饲养的其它大多数遗址中猪的年龄结构以1岁的占据绝大多数,据此研究者认为甑皮岩遗址1-2岁的猪占据绝对多数表明家猪的驯养技术尚处在较低的水平,故需要驯养较长的时间,因此猪的年龄越偏大
10:这种说法比较牵强。总之,仅仅根据年龄结构就判定甑皮岩遗址的猪属于家猪是不科学的。对遗址中其他材料的研究表明当时甑皮岩遗址的居民以狩猎和采集为生,在这样的狩猎采集经济中,是否存在一定数量的家猪值得商榷。因此我们认为,把甑皮岩遗址的猪作为中国家猪的起源证据不足。
我认为目前所知最早的家猪出自位于北纬36.5度的河北省武安县磁山遗址,距今8000年左右。判定其为家猪主要有三个标准,即牙齿的测量、猪的死亡年龄以及猪骨遗骸出土时的考古学背景。磁山遗址猪的下第3臼齿的平均长度为41.4毫米,平均宽度为18.3毫米。这个尺寸与我们一般认为家猪第3臼齿的平均长度低于40毫米的尺寸相似(11:其次,磁山遗址超过60%的猪在0.5到1岁时就被宰杀,这种死亡年龄结构不象是狩猎的结果,而是人为控制下的产物。另外,该遗址的几个窖穴里都埋葬有1岁左右的骨骼完整的猪,上面堆积有大量的炭化小米。这些都是当时人的有意所为。
根据上述的发现,我们推测在中国新石器时代里家猪的出现至少要比栽培农作物和制作陶器晚2000年左右。
猪的历史要追溯到四千万年前。野猪首先在中国被驯化,中国养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商、周时代已有猪的舍饲。而后随着生产的发展,逐渐产生了对不同的猪加以区分的要求,商、周时代养猪技术上的一大创造是发明了阉猪技术。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养猪已不仅为了食用,也为积肥。这一情况促进了养猪方式的变化。汉代以前虽已有舍饲,但直至汉代时止,放牧仍是主要的养猪方式。当时在猪种鉴定上已知猪的生理机能与外部形态的关系,这对汉代选育优良猪种起了很大作用。
这一时期,舍饲与放牧相结合的饲养方式逐渐代替了以放牧为主的饲养方式。随着养猪业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养猪经验日益丰富。
猪的起源是要比人类更为久远的,现在猪的祖先主要是猪亚科,其实猪最开始是分了三个亚科的,其他两个是猪兽亚科、镰齿猪亚科的。但因为这两个品种关于勇猛不适合自然的发展就在历史发展上淘汰了,留下了猪亚科,可以说现在大家看到的猪祖先都是由猪亚科发展而来的,猪虽然在当今比较的普遍,但也是有很长的发展和淘汰过程的。
猪亚科虽然是当今猪的祖先,但猪亚科也是有细分的,毕竟因为地域环境的不同,动物们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就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某些特征。在非洲的猪主要是猪亚科下面的河猪,在亚洲地区分布的主要是小猪和野猪、裴氏猪,李氏野猪等,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李氏野猪被人们所驯化,变成了大家现在很常见的家猪,供人们在餐桌上食用的。
猪是地球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在地球上产生和发展的时间是比人类长的,最开始没有人类的时候就在地球上生活,不过猪的生命力还是十分顽强的,一直在适应着外在的环境变化着自己的形态,慢慢在人类出现之后有的猪就成了家猪,有的没有被人类驯化的就继续活跃在大自然中也就被人们毕竟简单的称为野猪。
大自然有很多奇妙的事情,虽然人们一直把猪形容比较笨的人,但其实也是对猪的一个偏见,猪是因为被人类所驯化才变成了现在的吃食的家猪。在野外的猪还是很凶猛的,人们为了自身的食用需要就利用大自然提供的物品,所以作为人类要爱护我们的自然,爱护自然也就相当于爱护我们人类的未来生活,猪也不仅仅是人们享用的食品,也是地球上存在的一部分。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