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防控知识

    一、历史与分布
    1921年,东非国家肯尼亚首次确认非洲猪瘟疫情,随后在非洲流行。1957年首次传入欧洲,1971年传入美洲,2007年首次传播至欧亚接壤的格鲁吉亚,随后传入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和俄罗斯,并在高加索地区定殖,2012年传入乌克兰,2013年传入白俄罗斯,2014年传入欧盟的立陶宛、波兰、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自该病发现以来,共有55个国家报道发生过疫情。目前,疫情在非洲部分国家、意大利的撒丁鸟以及高加索地区流行,传入我国风险不断加大,防堵压力持续加大。
    二、危害
    非洲猪瘟对人不致病,不是人畜共患病。猪感染后,发病率和病死率可高达100%,常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三、流行病学
    传染源  非洲猪瘟病毒感染的家猪、野猪和软蜱;病死猪的血液、组织、分泌物和排泄物。
    易感动物  家猪和欧亚猪高度易感,无明显品种、日龄和性别差异。成年疣猪虽可感染,但临床症状不明显。
    传播方式  通过直接传播、间接接触或软蜱叮咬均可传播。
    四、临床症状
    OIE法典规定的潜伏期为15天,严重病例一般在感染后2-10天死亡。依临床症状程度不同可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最急性型 无症状死亡。
    急性型  体温升高至42℃沉郁,厌食,耳、四肢、腹部皮肤有出血点、发绀。眼、鼻有黏液脓性分泌物,呕吐,便秘,粪便表面有血液和黏液覆盖,或腹泻。粪便带血。步态僵直,呼吸困难,病程延长则出现神经症状。妊娠母猪在妊娠的任何阶段均可出现流产。
    亚急性型  症状与急性相同但病情较轻,病死率较低,持续时间较长。体温波动无规律,常大于40.5℃。呼吸窘迫,湿咳。关节疼痛、肿胀。病程持续数周至数月,有的病例康复或数周至数月,有的病例康复或转为慢性病例。
    慢性型 呼吸困难,消瘦或发育迟缓,体弱。关节肿胀,局部皮肤溃疡、坏死。通常可存活数月,但很难康复。
    五、剖检病变
    脾脏肿大,易碎、暗红色至黑色;淋巴结,尤其胃、肝、肾各部淋巴结肿大、出血;肺脏表面出血或有瘀血斑。浆膜表面充血、出血,肾脏有出血点。有些病例,胸腔、腹腔积液。
    六、诊断
    由于非洲猪瘟与古典猪瘟等疫病症状,临床上很难鉴别诊断,必须依靠实验室检测进行确诊。发现猪无症状突然死亡,或出现步态僵直,呼吸困难,腹泻或便秘,粪便带血,关节肿胀,局部皮肤溃疡、坏死等症状,可判定为非洲猪瘟可疑似病例,应立即向当地兽医部门报告。
    七、防控措施
    目前我国没有非洲猪瘟。但由于周边国家疫情不断和日益频繁的国际贸易,该病传入我国的风险不断加大,加上目前该病无有效疫苗,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加强边贸监督管理,提高养殖场生物安全水平,加强疫情监测、报告和应急处置工作。加强部门配合、联防联控,有效防范境外疫情传入。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