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小小的番茄,能做出怎样的产业?
安徽瓦大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专攻鲜食番茄多年,今年的目标是:产量达1500万斤、销售额超2亿元。
“我们的番茄在口感和功能方面都处于领先水平。”谈及自家产品,瓦大番茄谷创始人吕彬自信满满。
瓦大番茄到底如何?快随阜阳“政能量”工作室记者去瞧一瞧。
鲜食番茄!每一环都有科技参与
广袤的田野上,位于颍东区插花镇的瓦大番茄谷看上去有些“冒尖儿”。从配有高清超大屏的农业物联网系统,到先进的新型日光玻璃温室,处处透着“科技派”。
来自沈阳农业大学的博士黄凯,去年入职瓦大,主要负责番茄生长过程中养分转化的研究、提升;
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的刘晓莉,在博士期间就做过番茄根结线虫病生物防治课题的研究,今年入职瓦大后,专门做番茄病虫害的“生物+物理”防治……2014年,吕彬依托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的先进技术,创办安徽瓦大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4年后,瓦大逐渐从多品种蔬菜种植转至单一鲜食番茄种植。“小众产品要种出名堂,必须依靠科技、人才。”吕彬与“中国番茄大王”李景富教授取得联系,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东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围绕番茄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及番茄产业化发展等开展科技创新。随着越来越多博士、专家集聚番茄谷,今年,瓦大组建安徽省鲜食番茄产业科技特派团,由李景富教授担任团长。目前特派团专家成员已达31名,专业涵盖番茄育苗、栽培、装备、市场、金融等方面。在科技特派团支持下,瓦大已获得自主知识产权专利21项,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每一环都有科技参与的番茄,却有儿时番茄的味道。厚实的表皮一揭即开,果肉泛着晶莹沙粒,咬一口,空气里都是清新酸甜的味道。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鲜食水果型番茄品种——‘瓦大1号’,产量高、生长快、口感佳,是鲜食番茄里的优秀品种。”吕彬介绍。
“瓦大1号”何以迅速“出圈”?吕彬表示,靠的是种子优势。
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从今年开始,瓦大依托自身产业和人才优势,与国内外顶级番茄育种科研团队联合,建立中国瓦大番茄种质资源库。
种质资源库重点围绕国内外及地方番茄种质资源收集、鉴定、评价和保存,番茄种质创新和优异基因资源挖掘,稀特、优异番茄品种开发利用等开展课题研究和“卡脖子”技术攻关。
截至今年6月,瓦大番茄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番茄种质资源3826份,其中285份活体种子保存在占地50亩的种质资源圃里,成为育种科研团队开展创新创制的丰厚土壤。目前,瓦大已成功培育鲜食高品质番茄品种4个、樱桃番茄品种1个。企业旗下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的番茄,自主(或联合)研发品种覆盖率达80%以上。包括“瓦大1号”“瓦大小6”在内的新品种,一上市便征服消费者味蕾。
“我们有志在番茄品种培育方面走在前列。”吕彬相信通过3至5年努力,瓦大番茄种质资源库会研发一批优质、高产、稳产、抗病虫、抗逆性、市场畅销的鲜食番茄新品种。
小番茄大产业!争做领跑者
品质上乘的瓦大番茄定价较高,在市场上仍然供不应求。“定价在15.8元一斤,今年还有平台提出要涨价。”
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瓦大在上海成立商务中心和分拣中心,与上海华联等当地头部商超及上海叮咚买菜、上海美团、杭州美菜网等线上平台签订农产品直供协议。

抓住消费升级机遇,瓦大从番茄谷出发,以上海为据点,迅速将市场在长三角核心城市铺开,并逐步覆盖全国大多数准一线城市。
“市场大了,品质不能降。”目前,瓦大在省内直接经营管理的示范生产基地有5个,种植面积约120万平方米。经营管理过程中,瓦大主持和参与编制了36项蔬菜标准体系,这些标准可直接复制推广至其他生产基地。
不仅在安徽,放眼全国,瓦大还在甘肃、宁夏、哈尔滨、内蒙古等一些适合番茄生长的地域,通过“一有一无”即有中升优、无中生有两种方式,布局建设番茄示范生产基地。所有基地共享瓦大在育种创新、科学绿色栽培、市场和金融服务等方面的核心优势。
眼下,瓦大在全国合作的生产基地达200万平方米。

吕彬介绍,以示范基地为平台,未来企业将通过技术培训、订单农业、农资团购、品牌共享等多元化利益联结方式,示范带动当地农民共同发展致富,打造鲜食番茄大产业,争做中国鲜食番茄产业的领跑者。

出品|阜阳“政能量”工作室
文字|记者 李方达 见习记者 毕舒宇
图片|记者 庞诚 通讯员 宿飞
编辑|杨飏
统筹|张凯培 唐中国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