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肝片吸虫病的防治技术
肝片吸虫病引起牛的消瘦、贫血、生长发育迟缓、功能障碍,严重的会引起牛死亡,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虫体片形呈棕红色,长20~75毫米,宽10~13毫米,寄生于牛的肝脏胆管中。
一、发育过程
成虫在终末宿主的胆管内排出大量虫卵,卵随胆汁进入消化道,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条件下孵出毛蚴,进入水中,遇中间宿主淡水螺蛳时,则钻入其体内,经无性繁殖发育为胞蚴、雷蚴和尾蜏。尾蚴离开螺体后附着在水生植物上形成囊蚴。牛在吃草或饮水时吞食了囊蚴即可被感染,幼虫从囊内出来后最终进入到肝胆管发育为成虫。
二、病理变化和症状
幼虫从囊哟包囊中出来后在向肝胆管移行的过程中,可机械性损伤和破坏牛体的肠壁、肝包膜、肝实质和微血管,导致急性肝炎、腹腔炎和内出血,这是引起牛体死亡的原因。虫体进入胆管后,由于虫体长期的机械性刺激和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可引起慢性胆管炎、肝硬化和贫血。患畜表现为营养障碍、贫血、和消瘦。
三、防治
1、治疗:治疗肝片吸虫病时,不仅要进行驱虫,而且要对症治疗,加强牛的饲养管理。治疗时可选以下药物:
(1)硫双二氯酚(别丁),内服给药, 一次口服剂量每公斤体重40~60mg。
(2)硝氯酚,3~4 mg每公斤体重
(3)氯氰碘柳胺:一次口服剂量每公斤体重5mg.
2、预防 定期驱虫、防控中间宿主和加强牛的饲养卫生管理,驱虫后的粪便堆积发酵以杀灭虫卵。放牧尽可能选择高燥地区。饮用水最好用自来水、井水、流动的河水。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