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早不买猪肉晚不买豆腐其中有何用意
无利不起早,贪黑必有因。对日常情形展开思考,人 们总结出相应的道理。算不上深奥,勉强能应对生活。农村俗语中就曾提到“早不买猪肉,晚不买豆腐”,这是为何?
市场生成并演化千年之久,规则逐渐完善。从中搜寻到的诸多规律,往大说是成就了现如今的市场经济学,往小了说也让普通百姓从中获利。俗语中的早晚买卖规则,原因便出自于这些平凡却无处不在的规律。早不买猪肉
农村菜市场上常见的情形就是买家与买家因为一两块,甚至一两毛争论不休,年轻人常难理解,这点蝇头小利需要如此费力?值得如此费力?不过值与不值罢了。
表面上看起来毫不起眼,背后却是每个人辛苦地付出。心中不解的同时不妨思考,任意交流软件中的红包,是否无论金额大小都会令人高兴,买猪肉完全相同。
若是去早了,重量或许更重一点,买回来一番处理,更高的价格更少的回报,常人自然难以答应。
猪肉商贩们为了保证新鲜,半夜宰好,凌晨上架,买家一大早跑去蹲守,其中仍有大量水分。这倒不是传言中的注水猪肉,只是刚刚宰杀完毕,总不能要求卖家将新鲜肉烘干,哪里还卖得出去。
倘若能够等到八九点钟再去,猪肉已经在货架上晾置了一段时间,水分相应减少,买卖自然划算。即能够多得好处,又可以多睡一会儿,何乐而不为。
生活经验以俗语的方式一传十、十传百、一代传一代,早不买猪肉也就成了普通农村老百姓都愿意相信的真理,简单、质朴、纯粹。大可不必更换角度指责,民众的日常欢喜,值得尊重。
其次则是太早去购买猪肉,若是买到隔夜肉,身体没啥毛病,心里也会膈应。同样的价格买到不同质量的商品,没人能够答应。只是猪肉贩子将肉混在一起,一般人真看不出来。
索性不如等一等,天亮后前往菜市,新鲜与否更好分辨。或许轮到自己的时候,前一天的余肉已经被旁人买走,算一种取巧。
倘若所有人都这样想,也不必太过担心。个人的运气有好有坏,绝不至于每天都会碰上隔夜的猪肉。再不济遇到偶有的吃亏,也可以当成一种福气。
人们看到买家与卖家为些许利益争的面红耳赤,更应该看到除去这层身份,他们在很多事情上都表现的十分大方。生活的乐趣便是如此,没有人会真正因为偶然的吃亏心有不甘。
第二天再次来到菜市场,再次选择菜品。俗语有言:低头不见抬头见,也不能指着一个人坑。晚不买豆腐
小时候在农村里生活,经常听到商贩推着一个推车,上面一车豆腐四处吆喝叫卖。若是早上没有卖完,晚饭之前还会围着农村再转一圈。
馋虫被勾上来之后,总有人忍不住会买一块尝尝鲜。
不过夏天到来,就尽量不要过了下午还去买豆腐了。这种豆制食品和其他绝大多数食物都不一样,哪怕一天的新鲜也坚持不了。一旦馊了坏了还被做成菜品端上桌,难免会影响食欲。
都是街坊邻居,商贩就不怕以后再没有人买豆腐食用?这根本就不现实。早晚豆腐味道一,有人贬低的同时也有人夸赞认可。
甚至商贩自己也不清楚豆腐味道在什么时间段,变成什么样子,这又怎么怪得了别人,只能下次尽早提前准备,尽早做成菜品食用。本就“娇气”的食材,图的就是新鲜。
可太早买卖豆腐,倘若遇到隔夜豆腐怎么办?这完全是把豆腐当成了猪肉。肉类食品放到冰箱中存放,坚持一两天的时间完全不在话下,可豆类食品连一个白天的时间都坚持不了,隔夜售卖不是强豆腐所难。
买的人多了、大家掌握的经验多了,俗语晚不买豆腐也就随之总结出来。仔细思考,并不是空穴来风。与其和农俗唱反调,不如听一听其中的道理。
类似的农村俗语还有很多,早不买猪肉与晚不买豆腐,都是根据这两种不同食材的特性“买卖”得来。或许时代差异,相应规律也会出现一定的不同,但基本理念不会改变。
当然,便宜不能全让一个人占尽。前人生活经验的总结,主要是为了让人们少走一些弯路。即便真的遇到了一些不顺心的事情,也不妨豁达一些,至少以后再次遇到,便有了充足的经验。
{{item.content}}